臺灣教育家吳建國談“虎媽”式教育
來源:好上學 ??時間:2023-07-27
西方國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與我國的教育是不同的,西方的教育氛圍都比較寬松,可能家長只要稍施加壓力,孩子就能取得好的成績,有所進步。所以,“虎媽”式的教育往往會取得不錯的效果。但在我國,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,學校教育長期將孩子置于高壓狀態(tài),那么,中國父母是否還需要向“虎媽”學習,給孩子加壓呢?
針對當下被議論得沸沸揚揚的“虎媽”式教育,臺灣教育家吳建國的觀點是:教育方法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之分,只有適合特定社會文化背景與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。
吳建國祖籍蘇州,1984年被任命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兼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科技顧問,負責臺灣高新科技人才的培養(yǎng)。在教育孩子方面,他也有頗多感觸和經驗。如今,他的大兒子吳承澔成為美國硅谷計算機云端技術專家,身家過億。小兒子吳承瀚在比利時魯汶大學讀醫(yī)學博士,專攻腦神經尖端科學研究。
吳建國說,吳承澔是一個與學校教育體系沖撞十分厲害的“叛逆生”,對自己有興趣的知識會主動去學習,對不感興趣的科目考零分都無所謂。
吳承澔把大量的學習時間用于研讀《資治通鑒》等歷史書籍,而數(shù)學等科目的書永遠是新的,所以老師經常把吳建國夫婦叫到學校訓話,要求他們采取補救措施,數(shù)學不好馬上補數(shù)學,語文不好立刻補語文。
在這種情況下,大多數(shù)家長都會不顧孩子的興趣與志向,順從老師的要求,強迫孩子去學他們不感興趣的學科。
但吳建國夫婦對老師說,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好沒有關系,我們只希望給他一個快樂成長的環(huán)境,只要他養(yǎng)成一個愿意學習求知,喜歡讀書的習慣就好了。面對如此不配合的家長,老師悻悻地說:“那你孩子成績不好,不能怪學校,只能怪你們家長。”
“老師放心,我們會自行負責的。” 吳氏夫婦坦然地回答。
吳建國說,老師看不到孩子對有興趣的學科是那么的興致盎然與專注,卻總是看到孩子有些學科成績差并嚴厲責備,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對學校教育充滿恐懼,視上學為畏途,學習沒有任何快樂感與成就感。
由于父母扛起了學校給孩子施加的壓力,吳承澔有了一個快樂成長的環(huán)境。吳建國說,高中三年兒子是全校唯一一個每天仍能高高興興去上學,完全沒有感受任何升學壓力的學生。但臺灣的大學不會破格錄取這樣一個對歷史有研究興趣但考試分數(shù)很低的學生,他只有到美國去上大學。
就讀于美國福門大學政治系期間,吳承澔喜歡挑戰(zhàn)教授們的學術觀點,在論戰(zhàn)中讓真理越辯越明。大學畢業(yè)后,他原本要繼續(xù)攻讀法律,但此時他對高科技產生了興趣,雖然從來沒有在學校正式念過理工科,但通過自學扎實地掌握了相關知識,向計算機云端技術領域挺進。
2009年5月,他與4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創(chuàng)業(yè)成立一家基于云端運算的軟件公司。2010年6月,英特爾兩度增加籌碼并購了該公司,35歲的吳承澔便成為英特爾旗下JOYENT公司的加拿大地區(qū)與大中華地區(qū)總經理。
比大兒子小8歲的吳承瀚,有著與兄長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。他從小就是學校教育體系內的優(yōu)等生,溫順聽話,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。
4歲那年,吳承瀚看了一套名為“怪醫(yī)黑杰克”的漫畫,深受影響,立志學醫(yī),做一位腦神經外科醫(yī)生,20多年來不改其志。
在臺灣與美國完成高中教育后,小兒子接受吳建國的建議回到大陸,在北京大學醫(yī)學部讀臨床醫(yī)學本科,后又到上海交通大學醫(yī)學院攻讀碩士學位,2010年10月獲得比利時魯汶大學醫(yī)學博士的入學許可。
到達魯汶大學不久,吳承瀚向比利時*提出申請獎學金的研究計劃。這個以開發(fā)IC芯片植入人腦,從事功能性障礙“強迫癥”腦神經研究的項目,得到比利時*的青睞,獲得了40萬歐元獎學金。
但吳承瀚絕對不是一個書呆子,他每年要寫十幾萬字的小說,愛彈鋼琴,同時還是網球與高爾夫球場上的高手。
盡管兩個兒子性格迥異,成長路徑也不相同,但他們都能“快樂地成長”,這得益于吳建國的教育觀。他認為,家長應該是孩子快樂成長的捍衛(wèi)者,而非加害者。父母應該發(fā)掘孩子的興趣所在,并鼓勵他們在喜歡的學科與領域發(fā)展,而非忽略他們的所長,專注他們的“短板”。
吳建國說,孩子小時候如果成績不好,父母不必太緊張,知識的積累日后有很多補救的機會,但成長如果不快樂,卻無法補救。一個人只有快樂成長,才會有好的心態(tài)和性格,日后才會收獲成功。
以上就是好上學為大家?guī)淼呐_灣教育家吳建國談“虎媽”式教育,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!標簽:臺灣教育家吳建國談“虎媽”式教育??